新国标确保大规模风电接入后电网安全
风力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中最为成熟的一种发电技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快速发展,并开始在能源供应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截至2011年底,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发展风电。目前,我国并网风电总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位。
并网风电作为电源的一种,其接入对电力系统的电压、频率等均会产生影响,与传统电源类似需要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其性能和接入。风电与传统电源相比,又有着独有的波动性等特征,随着其总体并网规模的增大对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带来巨大挑战。大规模风电并网还会改变系统原有的电力流分布,对电力系统的规划、无功电压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我国目前市场上的主流风电机组,还存在着抵御电力系统扰动与电压波动能力较差的问题,系统中的各种扰动与故障均可能导致风电机组脱网。
新国标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需要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安全稳定性,在风电并网规模不断增加的条件下,需要整个电力系统采取各种技术措施解决风电并网带来的问题;而制定必要的风电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确保风力发电具有系统需要的良好并网特性,是保证众多技术措施落实中的重要一环,对保证大规模风电接入后整个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电力系统接纳更大规模风力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当风电总装机容量在系统中具有很高占比时,风电场大规模的损失出力将会对 系统稳定带来很大风险,会在系统中造成连锁故障及危及系统安全稳定的大停电事故。为了避免高比例风电系统的失稳风险,对风电场功率预测、低电压穿越、有功控制及电压控制的要求显得十分必要。目前,欧洲和北美的电力协会或输电公司都制订了风电并网技术标准(规范),这些标准在有功功率控制、无功功率控制、频率响应、低电压穿越能力等方面,均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在实际运行中也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新国标更加清晰、详细、便于实施
我国风力发电在发展初期就具备了集中式并网、高电压接入、远距离传输、跨区域消纳等与国外风电发展模式不同的显著特点,大规模的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影响也愈发明显。
在风电并网容量较小时,风电的特性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影响有限。2005年12月12日,我国的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Z19963-2005)颁布,首次提出了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要求。该指导性技术文件考虑了当时我国风力发电尚处于发展初期,风电总装机在电力系统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风电机组制造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等实际情况,适当放宽了对风电并网的技术要求,该技术规定提出的要求基本适应了当时我国的风电发展。
2008年以来,我国发生多次因风电机组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而引起的大规模风电机组脱网事故,且随着风电总装机容 量不断增长,脱网事故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2011年4月17日,甘肃酒泉某风电场由于场内35千伏电缆三相短路故障引起该地区700余台风电机组脱网,损失风电出力92.8万千瓦,系统频率从故障前的50.03赫兹降低至49.81赫兹。
近几次大规模风电脱网事故表明原有的风电接入电力系统要求已远不能满足我国目前风电发展的需要。为适应风电大规模接入,提高风电并网性能,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2009年,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国标委综合[2009]93号 《2009年第二批国家标准计划项目》标准修订计划,由全国电力监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管理,启动了国家标准《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的修订工作。经过标准条款修改及征求意见等相关工作过程,2011年12月《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19963-2011)正式发布,并于2012年6月1日起实施。
修订后的推荐性国家标准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其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保障电力系统及风电场的安全、稳定和优质运行,同时尽量使条文具有可操作性,便于理解、引用和实施。与2005年版本相比较,新版国标在风电场有功功率控制、无功功率控制、风电出力预测、参数和模型、低电压穿越能力、接入系统测试、二次部分等方面均增加了相关内容,提出了技术要求和具体指标,并且针对我国大规模集中汇集、高电压等级送出的风电场,以及百万千瓦规模的大型风电基地提出了动态无功方面的相关要求。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19963-2011)的有效实施,将确保风电大规模接入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也将对国产化风电机组的技术发展方向提供引导,对促进我国风电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